孩子考前焦虑怎么办?考前焦虑是困扰很多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其中的问题非常严重。一名初三的女孩,平时学习还不错,可是一到重要的考试时就发烧,没法考出好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是巧合吗?后来问到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孩子妈妈从小陪她学习,为她付出很多,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每次考出好成绩时,妈妈总是很开心;考得不好时,妈妈会说没关系,但妈妈会很失落。所以在这个孩子心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妈妈的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也一直都努力学习,之前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可是到了初中,功课越来越难,她总是担心成绩不好,会让妈妈失望。
有一次,考试前几天她突然发烧,没法好好复习,考试那天也是发着烧坚持去参加的考试。等成绩下来时,果然考得不好。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孩子的心就揪起来了,担心妈妈看到会难过。可是,等她回家把成绩拿给妈妈的时候,发现妈妈不但没有难过、失落,反而很放松,宽慰她说:"孩子,你发烧了好几天,还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不错啦!"从那时开始,这个孩子每次考试心里没底,太焦虑时就会发烧。发烧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保护罩。我们的身体多神奇呀!在发烧这件事情上竟然也能受到意识的影响,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考试焦虑大到了什么程度。过分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特别大的痛苦,影响学习效率。
怎样引导孩子调节考前焦虑,让他考出最好的成绩
孩子的考前焦虑不是到了初中、高中时突然出现的,这种焦虑一定是从小学开始就埋下了种子。孩子会不会过度焦虑,取决于他小时候家长对待考试的态度。我们都来回想一下,每次考试前,自己会对孩子说什么呢?是说"孩子,这次考试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试,考得好就给你买礼物",还是说"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努力就行"?
这两种说法都不好。前一种说"考得好就给买礼物"会让孩子太关注成绩,太焦虑,而没法专心学习;而后一种说"成绩好坏无所谓"又会让孩子太放松,太不把考试当回事。焦虑是什么?焦虑是我们的祖先在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遗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将注意力的焦点指向眼前的任务,并且调动全身的能量来完成这项任务。焦虑很重要,那什么样的焦虑水平最利于学习呢?焦虑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居于中间位置时学习效率最高,我们将这种居于中间的焦虑水平称为最佳唤醒水平。
大家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
叶克斯-多得森(Yerkes-Dodson Iaw)曲线
横坐标是焦虑水平,纵坐标是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和焦虑水平之间是倒U形关系。想象一下,将大写的U倒过来,就是两边矮,中间高的曲线。当焦虑水平低的时候,学习效率低,然后随着焦虑水平的提高,学习效率逐渐提高,到达一个最高点后,随着焦虑水平的降低,学习效率慢慢降低。所以焦虑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
焦虑水平太高,会怎么样?当我们跟孩子强调成绩好有奖励,成绩不好有惩罚时,孩子会把成绩看得太重要,就会出现焦虑。这时孩子在学习中状态有一点不好,没有全身心投入时,就会马上自责、担心,反倒没有办法去调整学习状态。或者太焦虑本身就让他没法安下心来,因为学习是需要较低兴奋水平去做的事情。而且进入考场前,如果太焦虑,他会担心遇到不会的题,担心自己答不完,这就使得他一拿到卷子,看到某道不会的题,心里就开始打鼓,更加紧张、焦虑,所以无法取得好成绩。
焦虑水平太低,会怎么样?当我们说"成绩好坏无所谓,你努力就好",孩子可能真的不把考试当回事,考前还在玩游戏,那就不能调动出最佳状态。或者是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太焦虑而宽慰他,来让孩子暂时远离痛苦。但如果孩子真的选择逃避焦虑的情绪,那他以后对考试会有一种无能感,会对考试不自信。实际上孩子面对考试时,只有经过精心准备,才能取得他理想的成绩,只有跨越挫折,才能获得对考试真正的自信。
怎样将焦虑情绪调动到最佳唤醒水平,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我们要去改变自己的信念。考试是什么?考试有多重要?有的时候家长把考试看得太重要。考试成绩决定你能不能拿到三好学生,考试成绩决定你能不能分到A班,决定你以后能不能上好的初中……如果这样给考试赋予太多、太重要的意义,那孩子就容易焦虑。
实际上,考试的意义是什么?
考试的第一个意义是对以往学习的反馈。通过考试可以看到孩子哪里学得好,哪里还有弱项,让我们把弱项找到。这个弱项可能是知识点上的漏洞,也可能是学习方法上的漏洞,或者可能是考试方法上的漏洞。我们要通过考试把这个漏洞找到,然后再去找应对办法,去提升孩子的学习水平。
考试的第二个意义是刻意练习考试技能。我们不用跟孩子说"去了考场,放松地考,别紧张",这种话说了没用。要想让孩子在考场中有最好的状态,我们就需要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考试技能。没有人第一次去考场就知道怎么考试,每一次考场历练都会提高孩子的考试技能。在考场上,可能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练的是仔细读题、不落题,二年级练的是检查,再高年级练的是合理安排时间。在备考过程中,要去练习制订各学科复习计划,总结重点题型,弥补漏洞,同时还要学习怎么进行自我激励和情绪管理。当孩子把应试能力变成可培养、可成长的能力时,面对考试他就不再紧张了。
所以,面对考试我们不能跟孩子说"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考好了奖励你",只盯着成绩会让孩子对考试紧张,无心学习;也不能说"考试成绩好坏无所谓,努力就行",那样就会让孩子逃避考试或者不重视考试。我们要引导孩子建立对考试的合理观念,把考试看成是平时学习的反馈,通过考试找出知识漏洞、方法漏洞和考试技能漏洞,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提升;把考试技能看成是可培养、可成长的能力,在每一次考试中不断练习。通过这两个方法正确认识考试,将考试中的焦虑水平调动到最佳唤醒水平,促进学习,取得好成绩。